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進一步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開年以來,各地各部門搶抓機遇奮發作為,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堅定向前,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貢獻力量。圖為浙江寧波舟山港金塘港區碼頭作業繁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姚峰 攝)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理論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眼點,將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點,突出創新起主導作用,明確了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闡明了通過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推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這一主導路徑。概言之,新質生產力依靠的是科技創新這一“本質”,通過數字科技這一“介質”,形成的是綠色發展的“品質”。這對我們深入理解、學習、應用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論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以科技創新引領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遵循實踐邏輯、發展邏輯和理論邏輯的重要時代抉擇。從實踐邏輯來看,科技創新能夠帶來工具革命、效率革命和產業革命,是生產力革命的關鍵變量??茖W技術創新能夠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的組織模式和開發新業態、開辟新市場,成為提升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戰略基石。從發展邏輯來看,這一內涵闡述同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重要表述一脈相承,進一步彰顯了創新引領和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有機統一、技術革命性突破和生產力發展路徑躍升的有機統一,更加凸顯了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主導作用”的功能定位。從理論邏輯來看,這一內涵闡述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科技創新作為核心要素的先進生產力質態”這一重大論斷,歷史性地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和“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內在本質聯系完成了邏輯整合,是中國共產黨譜寫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
以科技創新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推動下,新質生產力正迎來突破性發展時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也帶來新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能源汽車、光伏太陽能、鋰電池、數字經濟等領域實現了換道賽車和換道超車,并在近年來加強了未來科學、未來能源、未來制造、未來材料、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未來產業的前瞻性謀劃布局,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了良好基礎。
與此同時,全球范圍內數字化綠色化雙轉型正在加速推進,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發展生產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基礎研究薄弱、原創性引領性成果急缺、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鏈轉化效能不高、科技領軍企業不夠多不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協同不足等問題依然嚴峻,現行科技創新機制、政府監管機制、產業發展政策體系和科技創新制度環境仍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亟待建立健全。
多路并舉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面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完成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新型工業化關鍵任務,必須全面學習領悟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深刻內涵特征,前瞻研判新質生產力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多路并舉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具體而言,要重視以科技創新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建設企業主導型國家創新體系,以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新動能,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釋放數字要素乘數效應,提升科技創新成果向重大場景轉化效能,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釋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澎湃動能。
加強科技創新,打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型生產要素快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立足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應用場景、產業體系完整、戰略性新性產業發展基礎良好等優勢,把握場景驅動創新和通用人工智能革命帶來的科技和產業發展范式變革機遇,激活科技創新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發揮創新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優化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造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有力主體”。企業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國家強,而企業核心能力、動態能力、先導能力的培育,是全面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的基礎,更是健全完善新型舉國體制、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有力主體”。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加強企業主導型產學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是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協同、塑造新型生產關系的“題眼”所在,也是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體系動能的關鍵所在。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把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擺在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更加突出位置。重視發揮科技領軍企業作為新型舉國體制中的“有力主體”,在有效整合“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和“有容社會”、加強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化發展的主導性作用。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揮好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的優勢,和企業主導型創新聯合體作為新型舉國體制的獨特載體優勢,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和重大創新場景建設者作用,推進自主創新、開放創新、集成創新一體布局,牽引發揮各類企業圍繞新質生產力培育的新要求新場景新任務,全面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加快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伴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類腦智能、未來能源、生命科學等新技術快速發展,顛覆了傳統科技創新路徑,產業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縱深推進,新場景、新產業、新模式不斷涌現,將加速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深刻改變世界各國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在此背景下,需要進一步重點關注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以原創性、引領性和顛覆性技術成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打造國家科技先導能力,強化面向新質生產力的前瞻引領能力。應用整合式創新和體系思想,以重大使命型需求場景為牽引,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抓手,加快推進國家有組織創新。以新質創新主體為體系功能節點,依托新型基礎設施,釋放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型創新要素動能優勢,重構、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推動政府引導支持、場景驅動、企業主導、人民參與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統一,激發全體人民共同參與創新的活力與動力,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為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提供持續的科技先導動能。
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一起抓,以科技創新引領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未來,需要進一步重視提煉我國依靠科技創新引領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和綠色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模式與路徑。立足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培育所積累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基礎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重點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和重大場景,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探索科技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不斷催生新業態、新動能。
重視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等市場化配置,釋放加速綠色創新的乘數效應。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而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和數據要素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快速發展的新型生產資料,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新機遇。破解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和流通交易瓶頸難題,促進數據要素高效市場化配置和場景化應用,是釋放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乘數效應的關鍵所在。對此,必須抓住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重大機遇,以海量數據為抓手,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通過數據鏈將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和人才鏈以真正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連接起來,探索數據要素賦能科技創新、綠色創新與綠色生產力培育的新模式、新機制,加快綠色技術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
重視場景驅動,提升面向新質生產力發展重大場景的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新質生產力的培育關鍵在于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和產業體系現代化。要把握場景驅動創新的新范式,形成場景驅動科技創新和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飛輪效應”。場景驅動創新的過程,既是將現有技術、數據和產品應用于特定領域或場景,實現從“1到10”的技術熟化迭代和從“10到N”的產業價值釋放的過程;更是基于未來大趨勢與未來場景洞察,發現現有技術瓶頸乃至科學空白,進一步凝練科學問題,以場景化問題和任務吸引匯聚多元創新主體創造性配置生產要素,實現“從無到0”和“從0到1”地創造新技術、新領域,開辟新賽道新市場的過程。要加快探索建構場景驅動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新范式,推動企業主導型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組織模式,健全完善科技成果高質量供給、高效率轉化的創新生態,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場景上,以新技術的場景化快速應用有效破解產業和產業鏈發展的痛點難點問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持續涌現和快速發展。
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改革開放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需要在深入理解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發展路徑和趨勢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良性循環互促的模式,創新生產要素配置和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營造尊重科學、鼓勵創新、開放合作、敢于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國內國際社會文化環境,激發全社會、全員、全要素參與全面創新的動力和活力,形成開放創新、自主創新、協同創新一體布局。以此不斷推動效率變革、質量變革和動力變革,開辟國家發展新優勢,提升我國在新型國際創新體系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帶動能力。
?。ㄗ髡撸阂髅飨当本├砉ご髮W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員,陳勁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席教授、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華峰系天津市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冬梅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