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位于上?!按罅闾枮场笨萍紕撔虏咴垂δ軈^的重大產業項目佳通夏日創園(一期)完成結構封頂后,另一個項目宏潤科創中心也完成了地下室頂板澆筑,地上部分主體鋼結構施工已同步跟進。
“從0到1”,不僅是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關鍵飛躍,也是“大零號灣”發展歷程的見證。
不止于“大” 構建協同創新生態系統
2015年,在緊鄰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的西北角,一棟名為“零號灣”的樓宇啟動建設,成為師生創新創業啟航之地。其后,“零號灣”以“環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為核心區域,逐漸擴展為約17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2023年,“大零號灣”建設上升為上海市級戰略,旨在打造世界級科創灣區。
上海市相關負責人表示,從“零號灣”到“大零號灣”,不單是區域面積和樓宇規模的擴大,也是從創新平臺向創新生態系統的轉變。
在一個良性的創新生態系統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服務機構等各類主體能夠廣泛聚集、充分互動,助力“政產學研用金”一體化發展。依托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院所,“大零號灣”積極引進和培育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重點賽道的高能級企業。截至今年1月,“大零號灣”核心區共有4000余家科技企業入駐,估值超1億元、10億元的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12家和30家。
隨著金融港建設的穩步推進,上海大零號灣創新策源私募基金、上海交大-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基金等相繼成立,面向科創企業的種子輪、天使輪、加速輪等不同階段提供資金和智力支持。2023年,位于“大零號灣”核心區域的25家企業共完成融資超13億元,“硬科技”背后的金融支撐不斷夯實。
從“0到N” 打通“產學研”融合堵點
“從0到1”標志著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實現關鍵一躍,這一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探索學界和業界的良性互動模式,打通“產學研”融合過程中的堵點。
圍繞科創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務形態不斷涌現。面向初創團隊,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想600基地(以下簡稱“創想600基地”)提供三個月到半年的過渡場所,成為科創成果轉化的“臨時合伙人”。在提供集裝箱式的辦公場地之外,園區還列明了一份服務清單,提供政策咨詢、團隊搭建、融資對接等一站式服務。
在完成“從0到1”的成果轉化后,“從1到N”的規?;a進一步輻射至“大零號灣”周邊地區。為了給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提供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上海市閔行區著力探索“大零號灣研發+馬橋制造”聯動模式,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校區、園區、城區融合發展。
聚焦智能機器人這一新賽道,節卡機器人、非夕機器人、颯智智能等7家代表性企業簽約合作,計劃于2024年在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投產首批項目。未來,在鏈主企業的引領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將開展一系列深度合作,推動高層次人才和高能級科技企業加速集聚,助力智能機器人產業從“鏈”到“群”。
“灣”有引力 打造宜居宜業科創街區
在確保人才“引得來”之后,如何“留得住”“用得好”成為下一步的關鍵?!按罅闾枮场边x擇打造宜居宜業的科創街區,強化以人為本的服務保障體系。
為了提供“零距離”的貼心服務,上海閔行區相關部門整建制遷入大零號灣科創大廈,為創新主體提供一站式服務。
“大零號灣”核心區域內科創載體云集,但也造成“一位難求”的窘境。為盤活產業空間、優化資源配置,上海市閔行區江川路街道對存量產業用地進行摸底,對重點轉型項目、重點關注項目、自主更新項目、零星地塊等分門別類,為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重點產業賽道“騰籠換鳥”。
除宜業之外,宜居也是科創街區高質量發展關鍵詞。沿著大零號灣圖書館的“通天書架”攀登知識高峰,在大零號灣文化藝術中心觀賞多媒體話劇,在國際人才會客廳暢談創意、碰撞思維,在科創公園、濱江步道的小徑上漫步休憩……伴隨著一個個“宜居新地標”的加速落成,一片兼具科創力和煙火氣的開放式科創街區正在茁壯生長。
未來,“大零號灣”有望涌現出更多新興科創載體與配套設施,匯聚科技創新策源合力,助力創意落地生根、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