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區北運河畔,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片以鋼筋作骨的巨大“風帆”高高揚起。過去四年多的時間里,這里漸漸挖出一座龐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目前整個站房核心區地下已植入超6萬噸“鋼筋鐵骨”,相當于1萬頭成年亞洲象的重量。
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如何建成?2月2日,記者走進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以下簡稱“城市副中心站”)一探究竟。
沿著樓梯一路往下,記者來到位于地下三層的城市副中心站站臺層,這里平均深度達37.5米。只見一輛攪拌車將混凝土運送到了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向已經綁扎好的底板上澆筑混凝土。
當日,中鐵建設集團承建的01標段站房核心區站臺層完成最后一塊底板澆筑,標志著主站房核心區站臺層施工全面完工,正式轉入設備安裝和裝飾裝修施工階段。
在主體結構站臺層順利完工的同時,進站層建設也穩步推進,89根鋼管柱已全部安裝完成。記者看到,在樞紐工程最大采光井處,4根直徑1.6米的鋼管柱從37.5米的地下拔地而起,這座超級地下工程已雛形漸顯。
“為什么要從上往下逆向開挖?”記者拋出疑問。指著施工圖,中鐵建設集團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項目負責人孟嘯解釋說,“這里地下水豐富,周邊環境復雜,為了最大限度降低大基坑開挖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們沒有像以往那樣,先打地基,再一層層往上蓋,而是采用了同類工程罕見的蓋挖逆作法施工工藝,在完成樁基、地連墻、樁柱一體化施工后,先進行頂板施工,再逐層向下開挖?!?/p>
據了解,城市副中心站地下共三層,分別為進站層、候車層和站臺層,規模約128萬平方米,站臺規模8臺14線,樞紐工程東西長2.1公里,南北最大寬度650米,基坑最大深度47米,土方開挖量預計達到14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挖出7個昆明湖;鋼管柱直徑最大為1600毫米,是目前國內之最,單件起吊重量達91噸。
逆、大、深、精、難——這一系列的施工重難點讓從業二十多年的孟嘯也有些“憂心忡忡”,不過156項目管理數智建造平臺、BIM建模技術、深基坑監測系統等一項項新技術很快幫助建設步入正軌。
例如,為了實現底板對上部結構的支撐,中鐵建設集團項目團隊在立柱底部創新設計了大截面環梁,環梁高4米,每平方米的鋼筋含量達到650公斤。安裝過程中,應用BIM技術將每一根鋼筋的長度、高度、角度誤差控制在0.5毫米以內。
春節臨近,為了保證站臺層節點的順利完工,至今現場仍有216名工人在進行施工作業,來自四川的焊工組組長薛建平便是其中之一。
他告訴記者,從2023年10月開始,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正式進入站臺層和進站層同步施工階段,鋼管柱、鋼結構焊接量極大。在樞紐工程最大的采光井,焊工師傅們需要在30多米的高空保證每次焊接都要一次成型,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站臺層完工之后,可以安心回家過個年了!”施工現場,薛建平蹲下身子,仔細檢查每一處焊接點的質量。龍年初十,他將返回崗位,為5月份進站層主體結構封頂做足準備。
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主體工程土方完成至90%、結構完成至85%,多處結構實現封頂,首片京帆屋蓋鋼結構亮相,各施工標段陸續轉入二次結構、設備安裝等施工,預計2024年將全面完成主體結構設備及裝飾裝修施工,2025年具備通車條件。屆時,可實現15分鐘直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30分鐘到達核心區的交通高效銜接,成為首都北京新門戶,副中心是未來的交通中心、活力核心。